觀樹教育基金會

觀樹教育基金會台中(大偵探)總部 04-22304611
成龍溼地偵探社辦公室 05-7970856 chenglong.office@gmail.com

<<大偵探的心內話>>

成龍溼地目前尚無停車場、公共廁所,作為一個環境學習場域相關必要的設施正逐步由觀樹教育基金會帶動村民才開始要一步一步地建構
,很感謝近來許多團體給我們所辦理的社區環境教育課程許多肯定,但目前此地真的只適合小團體、深度的知性之旅,希望大家能夠諒解,一起等待,給這片土地、這個小村子足夠的時間去喘息、凝聚共識,尋找出和這片大地共生共榮的生存之道。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Island Wood工作坊的感想

6/24-6/25,偵探社又”公休”讓郭小孩遠離成龍溼地的暑氣,去台北的關渡自然公園吹"冷氣";繼上個月Green in Taiwan的行程之後,這次關渡又辦「島木(Island Wood)自然中心教學演示工作坊」。Island Wood是一個位在美國華盛頓州 Bainbridge Island的自然中心,對多數的台灣人來說,應該連聽都沒聽過,可是有一群默默關心環境教育的工作者卻持續地和Island Wood保持連絡,並希望將他們成功的環境教育教學經驗帶到台灣,有興趣的人可以到Island Wood的網站看看,或者上網查詢看看去過的人的分享。

這次的課程和上次Green不太一樣,這次偏重活動帶領技巧、教案的演譯,所以,除了每天一開始先在室內做短暫的說明之外,其餘時間都在關渡自然公園的園區內跑來跑去(如果不是這兩天台北陰雨綿綿而不得已有些課程改到室內,我們應該也是會被曬到發昏吧)。兩天的課程,有許多有趣的單元:「All My Friends」、「Nature’s ABCs」、「Web of Life」、「Owls, Mice, and Seeds」、「Myster Bird “Who am I?”」、「Human Knot」、「Perspective Storytelling」、「Sound Map」、「Ethnobotany: Each One, Teach One」、「Bird Beak Buffet」…等,郭小孩就不一一詳細說明。以下,和大家分享這次工作坊所傳授的三個不同類型的操作方式。
▲「Owls, Mice, and Seeds」是很"累"的遊戲,要追人或跑給別人追,不過,每次在Zack(照片中戴帽子的人)大喊Happy New Year後,統計owls、mice、seeds的人數所畫出來的曲線圖,其實就代表著食物鏈中物種的消長關係。
▲「Sound Map」,在林間小路將聽到的聲音畫下來,例如:鳥聲,但不能畫出鳥的具體形象,之後,大家互相分享。大偵探覺得很有趣的是,從中可以發現文化的差異性與普同性,像大部份的人對於人為的噪音,都用一團亂亂的線條來表示,如果這個活動在不同文化中進行,可能大部份的人對於噪音的表現方式又會不同。

1、All My Friends
是一種暖場活動,類似大風吹,由場中的人以「All my friends who……」為指令,符合條件者就離開自己的位置去搶另一個位置,例如:
All my friends who take care of our pets.
All my friends who recycle.

2、Nature’s ABCs
大家先在園區內撿拾3-4種覺得"特別的" or "能吸引自己目光的"的小東西,但不可以撿活的小動物或攀折花木,然後分成三組,把撿回來的小東西集合起來並分類,分類的原則可以是顏色、材質、天然或非天然的…,各組分享、說明後,再把這些小東西分類並放到寫有Abiotic(無生命的)、Biotic(生物的)、Cultural(人為的)的紙上面去,大家發現大部份的東西同時符合2-3種類別,以一坨土壤為例,土壤是Abiotic,但若土壤裡有種子,那它就同時符合Biotic的分類原則,再以一個塑膠袋為例,塑膠袋是Cultural,但塑膠袋的原料為石油,所以它同時也是Abiotic;最有趣的發現是生活裡常見的東西,似乎沒有純粹的Cultural,也就是說人無法憑空製造出任何物件。然後,Ali(Island Wood的graduate program的學生)再引導大家去討論出PCD(Producers、Consumers、Decomposers)和LAWS of nature(Light、Air、Warter、Soil或Stone)。

▲由Nature’s ABC的活動延伸到ecosystem,藉由簡單的道具(線、角色紙卡),讓大家了解生態系裡Web of Life中每種物種的重要性。

3、「Myster Bird “Who am I?”」
把印有鳥的照片和文字說明的圖卡,夾在每個人背後的衣領上,不可以讓被夾的人看到圖卡,再發給每人一張”Myster Bird” Field Guide Page,每個人拿著自己的Field Guide,去找其他人形容出背後圖卡上的鳥類特徵,如大小、形狀、顏色、食物、棲息地…等,根據這些特徵,猜出圖卡上的鳥名。有些鳥類很容易辨識(如:紅嘴黑鵯、白頭翁),有些鳥類很難辨識(如:金斑鴴),不過,到底容不容易還得取決於看的人和猜的人對鳥類的知識、看的人能否認真地看圖卡上的說明去傳達訊息(如:有人提供錯誤訊息,說紅冠水雞會潛水),以及猜的人有否重覆確認他所接收到的訊息。


有些活動很像以前救國團、嚕啦啦(唉…講到這些有歷史的團體,好像就曝露自己的年齡了)帶的團體動力遊戲或探索教育,像「Owls, Mice, and Seeds」、「Human Knot」,有些則是以前沒體驗過的結合藝術的單元,像「Perspective Storytelling」、「Sound Map」,無形中讓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融入藝術中,是很棒的課程。

這次來台灣的五個工作人員中,有一個是正式的工作人員、有四個是Graduate Program的學生,意思就是這四個人現在都是學生身份,他們參與Island Wood的Graduate Program,到Island Wood生活、學習、設計並執行各種體驗課程,十個月期滿之後,再各自回學校完成學業,畢業後有機會的話少部份的人會回到Island Wood成為工作人員,而Island Wood的工作人員多達70幾人,是一個有規模、制度的組織,再透過這次工作坊工作人員條理分明、循序引導的演譯中,更可以讓人感覺得出來它是一個有系統性的組織,他們的腦袋裡有一百多種活動方案,適合各種年齡層,真的做到因地、因時、因人而制宜,讓大偵探非常佩服。不過,"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對這次參與的60個學員來說,每一種操作方式都可以產生各種變形,成為屬於自己團隊內的教學、體驗方案,這才是這次活動最重要的目的吧。